1 梦回外婆家《我的外公外婆》 写于2011年8月2011年7月28日,
睡梦中的我,仿佛置身于一间客厅。正前方隐隐约约坐着一个人,面容被雾气笼罩着。
四周仿佛有小桥流水潺潺作响,透过巨大的玻璃窗,能看到外面的街道与林荫。刹那间,
我已站在了她的面前,不知不觉中,我的双手已被她那宽厚的大手紧紧握住,
一种熟悉而亲切的感觉涌上心头,我无比确定:这便是我的外婆!我忍不住潸然泪下。
外婆拉着我穿越时光,回到了过去的岁月。可我始终看不清她的神情,她默默无言。
但我的心,却在那一刻得到了安抚。即便醒来后,梦中的外婆渐渐模糊,
可她的形象却在我心中愈发清晰。2 外婆的温情外婆面容慈祥,为人朴实又勤奋。
她曾经裹过脚,走起路来略显蹒跚;粗糙的双手,镌刻着她一生的辛劳。虽然年过九旬,
却少有白发,头发整齐的梳向脑后,挽成一个发髻。外婆姓王,名巧娣。她目不识丁,
只认得:王、大、天、张,等简单的字,以及阿拉伯数字。
母亲曾告诉我;外婆出生在横林镇约10里处的一个小村落--观音堂头。
家中兄弟姐妹7人,外婆排行最小,大家都亲昵地叫她“阿七”。这个称呼,
足见外婆的灵巧与聪慧。小时候,外婆家是我温暖的港湾。外婆家邻里关系特别融洽。
邻居家的孩子常来讨吃的,外婆总会笑着让我们兜起衣裳,抓上两把爆米花、花生和葵瓜子,
把我们的衣兜填的满满当当。我们便蹦蹦跳跳的去玩耍了。
寒暑假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婆家度过的。夏日炎炎时候,我去屋子后面的运河里学游泳,
晚饭时,就能吃到外婆亲手做的农家菜:凉拌脆瓜,蒸茄子,炒螺丝,红烧肉等。
每个菜都滋味十足,让人回味无穷。寒假春节时,全家都会去外婆家过年,
那是一年中最欢乐、温馨的时刻。返回上海时,
外婆会为我们准备各种乡下的土特产:上好的栗子山芋,自家做的糯米团子,年糕等,
其中必定有她亲自腌制的“火腿”。那火腿已在太阳下被晾晒得晶莹剔透,肉质红润,
香气扑鼻。夏日里,切上一块放在饭锅里蒸一下,或是做个冬瓜,蕃茄火腿汤,香气四溢,
让人食欲大增。几十年过去了,我一直难忘那火腿的味道,如今看到咸肉就会想起外婆。
3 深夜的教诲小时候,爸爸妈妈工作很辛苦,无暇照顾我。我便留在外婆家,由外婆带着。
她不仅在生活上对我悉心照料,夜深人静时,还给我讲各种故事,让我了解许多过去的事情。
她那布满皱纹的脸庞、粗糙的大手和沉稳的仪态,无不述说着她一生的艰辛与磨难。
在一个寒冬腊月的夜晚,我在睡梦中被小鸡的尖叫声和老鼠的吱吱声惊醒。不久,
我听到外婆轻轻叹息,嘴里念叨着“阿弥陀佛”之类的话,然后摸索着打开了灯。
我看见外婆披着棉衣打开了放在床角的稻草饭窝,只见一窝小鸡已经奄奄一息,鲜血模糊。
显然是被老鼠咬死了。看到这惨状,听到外婆无奈的叹息,我的心里十分难过。第二天晚上,
我向外婆问了很多关于老鼠的问题,外婆便给我讲了许多老鼠的故事。让我知道老鼠虽然坏,
但很机灵聪明。这件事,让我感受到外婆面对生活小挫折时的从容与智慧。其实,
外婆对我的关爱,早在我婴儿时期就开始了。那时外婆要照料农田、家务和养蚕,
不得已就给我找了个奶妈。但她一直放心不下,经常去奶妈家看我。有一天中午,
外婆看到我独自躺在小摇篮里,身上叮满苍蝇,正哇哇大哭,而奶妈不在家,大门却敞开着。
看着那情形,外公和外婆心疼极了,便把我抱回了家。其实,奶妈人很好,只是为了生计,
不得不兼顾我和农田。后来,我虽然没再去奶妈家,但是奶妈还时常抽空来看我。
有一年的寒假,我们全家在外婆家过年,好像是大年三十那天,
我的奶妈提着一篮的塘藕来看我。中午,我们请奶妈吃菜肉大馄饨,
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奶妈,也是印象最深的一次。4 外婆的巧手上小学后,
外婆有时会来上海小住,帮妈妈料理家务。她一般会在五一节和国庆节前后到上海。
外婆来上海可是家里的大事,爸妈都特别欢迎外婆来,我和哥哥更是天天盼着外婆早点来。
她每次来,都会带着浓浓的关爱,也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那时物质条件较为艰苦,
外婆每次来都会带很多农产品,尤其是她亲手做的油酥饼,有芝麻馅和葱油馅两种,
香稣可口,还能放很久。通常,爸爸和我们兄弟俩吃的最多,妈妈和外婆却很少吃,
现在想来,他们定是省给我们吃了。外婆来时,家里的伙食也变好了,荤菜多了,
我和哥哥希望外婆多住些日子,妈妈也省心不少。平时爸妈为了生计每天上班,
外婆就在家里帮我们缝缝补补,扎布鞋底、做棉鞋、布鞋和拖鞋。外婆戴着老花镜,
双腿上放着针线藤编,常常一边扎着鞋底一边给我讲故事。我总会问些稀奇古怪的问题,
外婆虽然不识字,却能说出许多道理和往事,如外公的故事,日本人扫荡,全家人逃难的事,
养蚕、文化大革命的事等。外婆的来到,滋润着我们在艰苦生活中的心灵,
让我们家充满了温暖和欢笑。外婆的辛劳几乎无人能及,虽有她有一双小脚,
却丝毫不妨碍她爬梯,提重物什么的。据妈妈说,外婆年轻时除了洗衣做饭,带一大堆孩子,
还要去农田劳作,养蚕、织布、手工缝制衣服、做鞋子、做酱、腌咸菜、做豆腐、酿酒等,
但凡农家该做的活计,外婆都会,而且做的非常好。
外婆曾对妈妈说“我一辈子做了别人几辈子的事”。我的外婆真的太不容易了。
外婆还会剪纸,能剪出红双喜,双钱,长脚寿字等。有一天,我放学后在家做作业,
发现书本散页了,就用浆糊粘贴着,外婆看着说:“还是装订得牢固啊”,没多久,
外婆便利索地把书装订好了。看着外婆精湛的手艺,我研究了她装订的技术,
也学着自己装订了两本。同时,我还跟外婆学会了订钮扣和缝补的技能。每当看到古籍本,
我就会想起外婆给我装订书的情景,她还自豪地告诉我:外公的中医书和秘方,以及舅舅,
阿姨的读书本子,都是她亲手装订的。那一刻,我对外婆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5 灯塔的力量外婆就是这样一位勤奋、善良、无私奉献而又朴实无华的旧时代妇女,
她默默地完成了“相夫、携子、抚幼”的人生使命。她不仅心灵手巧,还十分疼爱我们。
她自己穿的衣服和小脚鞋都是她一针一线亲手制作的,还时常给我们全家做布底鞋,拖鞋等。
与其说她来上海玩,不如说是来帮忙的。至今,她戴着老花镜,全神贯注做着针线活的情景,
宛如一幅高贵的油画,永远印在我的脑海里。每当我生活中遭遇挫折,就会想起外婆,
想起她的从容淡定、默默无闻,她就像一座灯塔,为她的子孙儿女们带来幸福和安宁。
我常常默默祈祷:希望外婆在天国保佑我们,让我们顺利渡过生活中的难关,
也希望她能帮我们驱除一切邪恶。我仿佛能感受到外婆的力量,每到困难时刻,
这份力量总能给我勇气,让我直面挑战,逢凶化吉。而这份来自外婆的爱与力量,
让我能够更加坚强地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外婆之所以如此帮我们,
是因为她知道远在上海的女儿一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我家曾住在上海的南京路浙江路口,
也就是如今南京路步行街置地广场的位置。那是爸妈单位分配的房子,只有18平米,
是土木结构老房子,下雨天屋里到处漏雨,只能用脸盆接水,甚至还得自己上楼筑漏。
用水要到集体用水处,且是几十户人家共用几个水龙头。常常需要排队,
还会碰到蛮横的人欺负。为了少惹事,我们宁可从三楼跑到一楼去清洗物品和取水。
上厕所则更麻烦了,屋里要放木马桶和痰盂罐,每天早上5点就要将马桶放到门外,
等倒马桶的阿姨来清理。至于烧饭炒菜,只能在门口过道放一个煤球炉。起初,
煤炉需要每天生火点煤球,后来有人发明了蜂窝煤,才方便了一些。尽管生活艰难,
但外婆的到来,宛如黑暗中的一束光,照亮了我们这个小家,
让那些艰苦的日子也变得温馨而有意义。6 外婆的智慧外婆不识字,仅会写一个王字,
还是外公所教。但她知晓自己的姓名,也明白许多道理,还认识钱的面额。
她的零钱放在内衣的小布袋里。我有时候会摸摸她放钱的口袋,甚至拿出来数数,
外婆一边做着针线一边抬着老花眼镜看着我说:“要么就全拿去吧......”听了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