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圩情缘第一章 山歌初遇农历三月初三,阳光正好,春风和煦。刘三姐故乡宜州,
山清水秀,空气中弥漫着节日的喜庆气息。韦雨晴穿着精心准备的壮族传统服饰,
站在家门口的青石板上,望着远处熙熙攘攘的人群。今天是三月三歌圩节,
也是壮族最盛大的节日之一,更是她的二十岁生日。"阿妹,快点准备,别迟到了。
"母亲黄玉兰在屋内催促道,手中忙着整理五彩糯米饭。雨晴应了一声,
小心整理着绣有精美花纹的黑色壮锦上衣和百褶裙。这是她第一次在歌圩节上正式亮相,
也是她第一次有机会展示自己从小学习的山歌技艺。按照壮族传统,
未婚女子会在这一天抛绣球招亲。雨晴手中拿着精心绣制的绣球,上面绣着龙凤呈祥的图案,
是她花了整整一个月时间完成的。"阿妈,我去参加歌圩了。"雨晴向屋内喊了一声,
便随着人流向村口走去。村口的榕树下已经聚集了很多人,彩旗飘扬,锣鼓喧天。
几名壮族青年正在表演竹竿舞,灵巧的步伐引来阵阵掌声。雨晴被人群推向歌圩广场中央。
这里已经搭起了临时舞台,周围摆满了各种小吃摊和手工艺品摊位。
空气中弥漫着五色糯米饭的香气,混合着烤肉和米酒的味道。"听说今天的对歌比赛有奖品,
冠军可以拿到那套精美的绣花腰带!"一个年轻姑娘兴奋地说道。
"那是给最有才华的山歌手准备的,听说今年还来了不少外地游客。"旁边的小伙子回答道。
雨晴正专注地听着,突然听到主持人高声宣布:"各位乡亲们,歌圩大会现在开始!
首先有请我们村的两位山歌手——阿强和阿芳!"一对壮族青年男女走上舞台,
男女声部对唱起来。悠扬的山歌回荡在山谷间,引来阵阵喝彩。雨晴虽然从小听惯了山歌,
但真正听到现场演唱还是第一次,不禁被深深吸引。歌声过后,
主持人宣布:"接下来是自由对歌环节,欢迎大家踊跃参与!"雨晴有些犹豫,
她虽然学过不少山歌,但从未在这么多人面前唱过。就在这时,
她感到手腕被人轻轻碰了一下,一个温和的声音在耳边响起:"请问姑娘可否赏脸对上一曲?
"雨晴抬头,看见一个戴着眼镜的年轻男子站在面前,穿着简单的白衬衫和牛仔裤,
却显得格外清爽。他手中拿着一个相机,似乎是个外来游客。"这..."雨晴有些迟疑,
按照习俗,未婚女子不会轻易与陌生男子对歌。就在她犹豫之际,男子似乎看出了她的顾虑,
微笑着说:"如果不介意的话,我可以先唱,你只需回应即可。这是我们汉族的山歌,
不知道姑娘是否听过?"不等雨晴回答,男子已经清了清嗓子,
用略带北方口音的普通话唱道:"春风三月柳丝长,青山脚下水汪汪。今日有缘来相会,
不知姑娘可愿赏光?"虽然是普通话,但旋律却是壮族山歌的调式。
雨晴惊讶于这位陌生人对壮族文化的了解,不由自主地接上了下一句:"三月歌圩好热闹,
五色糯饭香又香。阿妹本是山中雀,飞来飞去不落凡尘上。"歌声落下,
周围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男子笑着向雨晴鞠了一躬:"姑娘唱得真好,不知可否请教芳名?
""我叫韦雨晴。"雨晴轻声回答。"我是陈远,来自北京的一名摄影师,
专门来记录广西的民族文化。"男子自我介绍道,"能听到这么纯正的壮族山歌,
真是我的荣幸。"就在这时,一个壮族小伙子走过来,热情地说:"雨晴,
这是我们村的阿强,要不要和我对一曲?"雨晴有些为难,看向陈远。
陈远微笑着点点头:"你们聊,我去那边看看。"说完便转身走向人群。
阿强看着陈远的背影,不满地哼了一声:"这个外地人,肯定是来拍我们壮族人的照片,
然后拿去赚钱的。"雨晴皱了皱眉:"阿强哥,别这么说,陈远看起来不像那种人。
"阿强不以为然:"你不懂,现在很多城里人都想利用我们的传统文化赚钱。"说完,
他拉着雨晴要她对歌,雨晴婉拒了,借口说要去吃点东西。她漫步在歌圩广场上,
品尝着五色糯米饭和艾叶粑粑,感受着节日的气氛。远处,
陈远似乎在拍摄一些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雨晴不自觉地向他走去,
看到他正专注地拍摄一位老奶奶编织壮锦。阳光透过树叶洒在老奶奶布满皱纹的脸上,
也洒在她灵巧的手上,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真美。"雨晴情不自禁地说。陈远转头,
对上她的目光:"是啊,这些传统手艺正在逐渐消失,能记录下来很有意义。
""你真的很喜欢我们的文化?"雨晴问道。"非常喜欢。"陈远点点头,
"我研究民俗摄影已经五年了,去过很多地方,但广西的民族文化最让我着迷。
"两人聊了一会儿,陈远邀请雨晴一起逛逛其他摊位。他们走过卖绣球的小摊,雨晴停下来,
拿起一个精致的绣球端详。"这个很漂亮。"陈远说,"听说三月三有抛绣球的习俗,
不知道这个绣球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雨晴解释道:"抛绣球是壮族男女表达爱意的一种方式。姑娘会站在台上,
把绣球抛向心仪的男子,如果对方接住了,就可以一起对歌,进一步了解。""真浪漫。
"陈远由衷赞叹。雨晴笑了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如果你愿意的话,
也可以参加今天的抛绣球活动。"陈远惊讶地看着她:"我?
可是我不是本地人...""没关系,"雨晴轻声说,"只要愿意学习,就可以参与。
"陈远犹豫了一下,最终点了点头。雨晴从随身包里拿出自己精心制作的绣球,
递给陈远:"这个送给你,希望你能喜欢。"陈远接过绣球,小心地捧在手心:"谢谢你,
我会好好珍惜的。"傍晚时分,歌圩活动进入了高潮。广场中央点燃了一堆篝火,
人们手拉手围成圈跳起了竹竿舞。陈远被热情的村民拉入圈中,虽然动作有些笨拙,
但他学得很认真。雨晴站在一旁,看着欢快的场面,脸上洋溢着笑容。忽然,
她看到阿强向她走来,手里拿着一个绣球。"雨晴,该你了。"阿强说,"今天是你的生日,
按照传统,未婚女子要在这一天抛绣球招亲。"雨晴愣住了,她没想到阿强会这么说。
按照习俗,未婚女子确实会在这一天抛绣球,但她从未想过要这样做,
更没想到会被当众要求。周围的人开始起哄,有人喊道:"雨晴,抛啊!
""阿强哥等你好久了!""接住了就是一家人了!"雨晴感到十分尴尬,
她不想伤害阿强的感情,但也不想勉强自己。就在这时,她看到了人群中的陈远,
他正微笑着看着这边,似乎在等她做出选择。雨晴深吸一口气,举起手中的绣球,
高高抛向空中。所有人的目光都随着绣球移动,阿强纵身一跃,却没能接到。
绣球划过一道弧线,正好落在陈远手中。人群瞬间安静下来,似乎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幕。
陈远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高高举起绣球,大声说道:"谢谢姑娘!
"阿强的脸色变得很难看,他冷哼一声,转身离开了。雨晴有些不安,
她知道自己这样做可能会引起非议,但看到陈远期待的眼神,又觉得这是自己真实的意愿。
篝火熊熊燃烧,照亮了每个人的脸庞。陈远走到雨晴身边,轻声问:"我可以请你跳舞吗?
"雨晴点点头,两人随着鼓点跳起了竹竿舞。陈远的动作依然有些生疏,但他努力跟上节奏,
两人的配合越来越默契。"其实,"陈远在跳舞时轻声说,
"我一直想为壮族山歌拍一组照片,记录下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如果你不介意,
我希望能记录下你的歌声。"雨晴有些意外,但很快露出笑容:"如果你真的想记录,
我很愿意。"篝火渐渐熄灭,歌圩活动也接近尾声。陈远和雨晴站在村口的榕树下,
望着星空。"明天我就得回北京了,"陈远说,"但我会尽快回来,完成我的拍摄计划。
"雨晴点点头:"我明白。""这是我的联系方式,"陈远递给雨晴一张名片,
"如果你愿意,可以联系我,告诉我更多关于壮族山歌的故事。"雨晴接过名片,
小心收好:"我会的。"夜风轻拂,带着山花的清香。两人默默地站着,
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雨晴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既陌生又熟悉,既忐忑又期待。
"再见,韦雨晴。"陈远轻声说。"再见,陈远。"雨晴回应道,声音轻柔得像山间的微风。
第二章 重逢之约陈远离开后的日子里,雨晴常常想起那个北京来的摄影师。
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翻看陈远送给她的几张照片——那是她在歌圩上唱歌的侧影,
还有她和阿强一起跳舞的瞬间。雨晴发现,自己竟然期待着陈远的来信。
按照名片上的联系方式,她鼓起勇气给陈远发了一封电子邮件。"陈先生:你好!
我是韦雨晴。希望这封邮件没有打扰到你。自从三月三歌圩分别后,
我一直想再次聆听你讲述那些有趣的故事。如果你有时间,请回信。祝好!
韦雨晴"邮件发出后,雨晴每天都会查看收件箱,但等了整整一周,都没有回音。
她开始怀疑自己的行为是否唐突,也许陈远只是出于礼貌才和她交谈,
并没有真正想深入了解壮族文化。就在雨晴快要放弃时,
她收到了陈远的回信:"亲爱的韦雨晴:很高兴收到你的邮件。首先,我要为我的迟复道歉,
最近一直在忙一个项目。感谢你寄来的照片,每一张都让我回忆起三月三的美好时光。
关于壮族山歌,我确实很感兴趣。如果你愿意,我希望能在暑假期间再来宜州,
深入记录这项珍贵的文化遗产。不知是否方便?期待你的回复。祝学业进步!
陈远"雨晴欣喜若狂,立即回复了邮件,表示欢迎。接下来的日子里,
两人通过邮件交流越来越多。陈远向她请教壮族山歌的历史和特点,
雨晴则向他了解北京的风土人情和摄影世界。随着交流的深入,
雨晴发现陈远不仅对壮族文化充满热情,还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摄影师。
他的文字平实而有力,总能捕捉到生活中最动人的瞬间。
而陈远也被雨晴的纯真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所打动。暑假前夕,陈远再次来到宜州。这次,
他带来了更专业的摄影设备,并计划在当地停留一个月,全面记录壮族山歌的传承现状。
雨晴的父母对陈远的到来有些疑虑。阿强曾向他们提过雨晴抛绣球的事,
认为这个北京来的摄影师可能只是玩玩而已。但雨晴坚持己见,
父母最终同意让陈远暂住在家中。"我想带陈远去拜访几位村里的老歌手,"雨晴对父母说,
"他真的很想了解我们的山歌文化。"黄玉兰看着女儿坚定的眼神,叹了口气:"好吧,
但要尊重我们的传统。如果你们只是朋友,就保持朋友的距离。"雨晴点点头,
心中却泛起一丝涟漪。她不确定自己对陈远的感情究竟有多深,但能再次见到他,
已经让她感到无比开心。接下来的日子里,陈远跟随雨晴走访了村里的多位老歌手。
他们记录下了一首首珍贵的山歌,拍摄了老人们歌唱时的神情和动作。雨晴担任翻译和讲解,
陈远则专注于拍摄和记录。一天傍晚,陈远和雨晴坐在村后的小山坡上,
望着远处炊烟袅袅的村庄。"雨晴,"陈远突然说,"我有个请求。""什么请求?
"雨晴好奇地问。"我想把你的歌声录下来,可以吗?"陈远拿出录音设备,
"你的声音很有特色,如果能收录进我的项目中,一定会非常有意义。
"雨晴有些犹豫:"这...合适吗?""当然,我会尊重你的意愿,
只在学术和文化交流中使用。"陈远保证道。雨晴最终同意了。她站在山坡上,迎着夕阳,
唱起了自己最喜欢的山歌。歌声清脆悦耳,带着山野的芬芳,在山谷间回荡。
陈远专注地录音,生怕错过任何一个音符。录制结束后,两人坐在草地上休息。
陈远拿出一部老式录音机,递给雨晴:"想听吗?你刚才的演唱。"雨晴点点头,
按下播放键。自己的歌声从机器中流出,她第一次如此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声音,
既熟悉又陌生,既惊喜又害羞。"真好听,"陈远真诚地说,"比我想象的还要动人。
"雨晴的脸微微发红:"谢谢。其实我唱得并不好,只是从小听长辈们唱,跟着学而已。
""不,"陈远认真地说,"你的歌声里有对家乡的热爱,有对生活的感悟,这是最珍贵的。
"雨晴被他的话打动,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抬头看向陈远,发现他正专注地看着自己,
目光中充满真诚。"陈远,"雨晴鼓起勇气问道,"你为什么对壮族山歌这么感兴趣?
"陈远沉默了一会儿,似乎在组织语言:"因为我觉得,山歌不只是歌曲,它是历史的载体,
是民族记忆的传承。每一首山歌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都承载着一代代人的情感和智慧。
而现在,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很多传统文化正在消失,我想用我的镜头和录音,
留住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雨晴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我从来没这样想过。对我来说,
山歌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爷爷奶奶教给我的东西,是我身份认同的一部分。""正是如此,
"陈远赞同道,"这也是我想记录的——文化如何塑造一个人,如何连接过去和未来。
"两人相视一笑,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仿佛为这段特殊的情缘镀上一层金色的光芒。
接下来的日子里,陈远和雨晴走遍了宜州的山水之间,走访了一个又一个壮族村落。
他们记录下不同风格的民歌,拍摄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也品尝了各式各样的壮族美食。
一天傍晚,他们坐在龙江河畔,看着夕阳西下。陈远突然拿出一部相机,
对准雨晴:"能给我拍一张吗?"雨晴点点头,整理了一下头发:"要拍什么样的?
""就那样站着,看着远方,就像你在思考什么重要的事情一样。"雨晴按照指示站好,
心中却有些忐忑。陈远的摄影技术很好,她不想让自己在镜头前显得笨拙。"放松,
"陈远说,"就做你自己。"雨晴深吸一口气,放松下来。她望着远处的山峦和夕阳,
思绪飘得很远。在那一刻,她忘记了镜头的存在,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好了,
"陈远放下相机,"非常棒,我想要的就是这种感觉。"雨晴好奇地问:"我看起来怎么样?
""很美,"陈远真诚地说,"就像山间的精灵,纯净自然。
"雨晴忍不住笑了:"你真会说话。"两人并肩坐在河岸上,陈远开始讲述他在北京的生活。
他大学学习的是民族学,后来转向摄影,希望通过影像记录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
"我一直想拍一组关于壮族山歌的专题,"陈远说,"但现在我发现,比山歌更打动我的,
是唱歌的人。"雨晴明白他指的是谁,脸颊微微发烫:"你过奖了。""不是过奖,
"陈远认真地说,"是你让我看到了山歌背后的生命力和情感。没有你们这样的传承人,
再美的山歌也只会是博物馆里的标本。"雨晴陷入沉思:"我也在想这个问题。
现在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很多人都不愿意学山歌了。爷爷奶奶们很担心,
怕这门艺术会失传。""这就是我想要记录的原因,"陈远说,"不仅仅是保存音乐本身,
更是记录那些坚守和传承的人。你们的歌声里有民族的灵魂。"雨晴看着陈远,
突然意识到他对文化保护的热情有多么真挚。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亲近感,
仿佛他们是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承担着某种责任。"我想帮你,"雨晴突然说,
"不仅作为歌手,还可以作为向导,带你去更多地方,认识更多人。
"陈远激动地握住她的手:"真的吗?那太好了!"两人的手在夕阳下相握,那一刻,
无需言语,彼此的心意已了然于心。第三章 情愫暗生随着相处时间的增加,
雨晴和陈远之间的情愫也在悄然滋长。每天清晨,他们会一起走在乡间小路上,
听着鸟儿的歌唱和溪水的流淌;傍晚时分,他们坐在村口的大榕树下,
分享一天的见闻和感受。陈远发现,雨晴不仅歌声优美,而且聪明好学,对外界充满好奇。
每当谈论到北京的生活和摄影世界,她总是全神贯注地倾听,眼中闪烁着向往的光芒。
而雨晴也渐渐了解到,陈远看似随性自由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执着坚定的心。
他对摄影的热爱近乎痴迷,为了捕捉到一个完美的瞬间,
他可以不顾一切地在烈日下等待几个小时。一天清晨,
陈远邀请雨晴一起去附近的壮族村落拍摄传统婚礼。这个村落还保留着完整的婚俗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