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穿越小说

朱棣 穿越小说

作者: 冀州小吏

言情小说连载

王承恩朱棣是《朱越小说》中的主要人在这个故事中“冀州小吏”充分发挥想将每一个人物描绘的都很成而且故事精彩有创以下是内容概括:寒风呼景山的枯枝在风中摇发出呜咽般的声朱由检——大明崇祯皇站在那棵歪脖子老槐树面色惨白如他颤抖的手指摩挲着粗糙的麻眼中满是绝望与不朕非亡国之诸臣皆亡国之臣...他喃喃自声音嘶哑得几乎听不远处传来隐约的喊杀李自成的农民军已经攻破了外紫禁城的陷落只是时间问朱由检深吸一口将绳套套上脖踢开了脚下的石就在这一瞬一道闪电划破天直击...

2025-04-03 11:11:37

寒风呼啸,景山的枯枝在风中摇曳,发出呜咽般的声响。朱由检——大明崇祯皇帝,

站在那棵歪脖子老槐树下,面色惨白如纸。他颤抖的手指摩挲着粗糙的麻绳,

眼中满是绝望与不甘。"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他喃喃自语,

声音嘶哑得几乎听不清。远处传来隐约的喊杀声,李自成的农民军已经攻破了外城,

紫禁城的陷落只是时间问题。朱由检深吸一口气,将绳套套上脖颈,踢开了脚下的石块。

就在这一瞬间,一道闪电划破天际,直击槐树。朱由检的身体剧烈抽搐,

随即软绵绵地垂了下来。"陛下!陛下!"王承恩哭喊着冲上前,手忙脚乱地解下绳套,

将皇帝抱了下来。老太监颤抖的手指探向皇帝的鼻息,忽然,那双紧闭的眼睛猛地睁开!

"朕...这是何处?"朱由检——不,此刻占据这具身体的是另一个灵魂——朱棣,

明成祖,永乐大帝。朱棣猛地坐起,环顾四周,陌生的记忆如潮水般涌入脑海。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北京陷落...大明将亡..."王承恩?

"朱棣锐利的目光锁定面前的老太监。"老奴在!陛下您...您没事真是太好了!

"王承恩涕泪纵横,"贼兵已破外城,请陛下速速移驾!"朱棣站起身,

拍了拍龙袍上的尘土,眼中闪过一丝冷厉的光芒。他抬头望向紫禁城方向,那里火光冲天,

浓烟滚滚。"传朕口谕,召集所有能战的侍卫、锦衣卫,准备突围。"朱棣的声音沉稳有力,

与崇祯往日的优柔寡断判若两人。王承恩愣了一瞬,随即叩首:"老奴遵旨!

"朱棣大步走向山下,每一步都带着久违的力量感。他感受着这具年轻却疲惫的身体,

心中既震惊又愤怒。震惊于大明竟沦落至此,愤怒于后世子孙如此无能。"陛下,杜勋求见。

"一名小太监慌张跑来禀报。朱棣眼中寒光一闪。杜勋,崇祯身边的太监,

历史上投降李自成的叛徒之一。"让他过来。"杜勋匆匆跑来,满脸谄媚:"陛下,

闯王...不,李贼派人传话,若陛下开城投降,可保全性命...""住口!

"朱棣一声厉喝,吓得杜勋扑通跪地,"朕乃天子,岂能与流寇议和?来人,将此叛贼拿下!

"侍卫们面面相觑,一时不敢动作。王承恩见状,立刻上前一脚踹倒杜勋:"陛下有令,

还不快动手!"侍卫这才如梦初醒,将杜勋按倒在地。杜勋面如土色,

连连磕头:"陛下饶命!奴才冤枉啊!"朱棣冷笑一声:"冤枉?

你袖中藏着的李自成亲笔信也是冤枉?"他其实并不确定,但以他对人性的了解,

这种投机分子必定留有证据。果然,侍卫从杜勋袖中搜出一封信笺。朱棣看也不看,

直接撕得粉碎。"拖下去,斩了!"这一声令下,震慑了在场所有人。

崇祯皇帝何时有过如此杀伐决断?王承恩眼中闪过一丝惊异,但更多的是欣慰:"陛下英明!

老奴这就去安排突围事宜。"夜幕降临,紫禁城内一片混乱。朱棣站在乾清宫前,

看着眼前这座他曾经熟悉的宫殿,心中百感交集。二百多年过去,物是人非,

但大明仍是他的大明。"陛下,老奴已集结三千精锐,可从德胜门突围。"王承恩匆匆赶来,

"只是...城外贼兵众多..."朱棣目光如炬:"三千足矣。传令下去,

每人备三日干粮,轻装简行。子时出发。"王承恩犹豫道:"陛下,

是否要带上太子和诸位皇子..."朱棣沉默片刻,历史上崇祯的三个儿子或被俘或失踪,

结局悲惨。但此刻带他们突围,反而会增加风险。"让他们换上平民服饰,分散藏于民间。

朕若脱险,自会派人寻找。"这是艰难的决定,但朱棣知道,作为皇帝,有时候必须冷酷。

子时将至,朱棣换上普通将领的铠甲,腰佩宝剑。王承恩见状大惊:"陛下,

这...""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朱棣检查着佩剑,"朕要亲自领军突围。

"三千精锐已在德胜门内集结。当这些将士看到皇帝一身戎装出现在面前时,无不震惊。

朱棣翻身上马,目光扫过众人:"今日之势,唯有死战方有一线生机。朕与诸位同生共死!

愿随朕突围者,功成之日,必不吝封赏!"这番话掷地有声,与崇祯平日里的颓丧判若两人。

将士们精神为之一振,齐声高呼:"愿为陛下效死!"城门缓缓打开,朱棣一马当先,

率领三千铁骑冲入夜色。城外李自成的军队显然没料到明军会主动出击,一时阵脚大乱。

"随朕杀!"朱棣高举宝剑,冲锋在前。他虽初占崇祯身躯,但战场本能犹在。剑光闪过,

两名贼兵应声倒地。王承恩紧随其后,看着皇帝矫健的身手,眼中满是不可思议。

这位平日连弓都拉不开的皇帝,何时有了如此武艺?战斗激烈而短暂。

朱棣精准地找到了包围圈的薄弱点,率军一举突破。当李自成的主力反应过来时,

明军已经冲出数里之遥。"不要追击,整顿兵马,准备进城!"李自成站在高处,

望着远去的烟尘,眉头紧锁。他总觉得今日的崇祯与传闻中判若两人。天色渐明,

朱棣率军已至良乡。清点人数,损失不足五百,可谓奇迹。"陛下神勇!

老奴...老奴从未见过陛下如此..."王承恩激动得语无伦次。

朱棣淡淡一笑:"非常之时,方见真章。传令休整一个时辰,然后继续南下。

"士兵们升起篝火,简单进食。朱棣坐在一块大石上,远眺北京方向。

那座他曾经统治过的城市,如今正陷入战火。"陛下,喝口水吧。"王承恩递上水囊,

小心翼翼地问道,"陛下...似乎与往日不同..."朱棣接过水囊,

意味深长地看了老太监一眼:"国破家亡之际,朕若再不振作,有何面目见列祖列宗?

"王承恩老泪纵横:"陛下圣明!大明有救了!"朱棣望向南方,

那里有半壁江山还在大明掌控中。只要他能抵达南京,就有翻盘的希望。"王承恩,朕问你,

如今朝中还有多少忠臣良将?

"王承恩思索片刻:"南方尚有史可法、左良玉等将领忠于大明。只是...""只是什么?

""朝中党争不断,各镇总兵拥兵自重,恐怕..."王承恩没有说下去。

朱棣冷笑一声:"朕知道了。待朕抵达南京,自会整顿朝纲。"正说话间,

斥候来报:"陛下,后方发现追兵,约五千之众!"将士们闻言色变,

刚刚松懈的神经又紧绷起来。朱棣却神色不变:"来得正好。传令,准备伏击。

"王承恩大惊:"陛下,我军疲惫,且人数劣势..."朱棣站起身,

拍了拍老太监的肩膀:"用兵之道,不在人多,而在出其不意。此地地形朕已观察过,

正适合设伏。"他迅速布置战术:主力隐蔽于道路两侧高坡,派小股骑兵诱敌深入,

然后前后夹击。战术思路清晰明确,仿佛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王承恩目瞪口呆地听着,

心中疑惑更深。这战术布置,这指挥若定的气度,绝非朝夕可成。眼前的皇帝,

陌生得让他心惊,却又莫名安心。两个时辰后,追兵果然中伏。

朱棣亲自率领骑兵从侧翼突袭,一举击溃敌军。这场小规模战斗,明军以少胜多,

歼敌两千余,自身损失不到三百。战后,将士们看向皇帝的眼神已充满崇拜。朱棣站在高处,

看着打扫战场的士兵,心中稍安。这只是开始,他告诉自己。

李自成、建州女真...一个个敌人还在等着他。"陛下,接下来我们去往何处?

"王承恩恭敬地问道。"淮安。"朱棣毫不犹豫,"那里水路发达,可迅速南下。另外,

派人联络吴三桂,告诉他,若他忠心报国,朕既往不咎,还他全家富贵。

"王承恩惊讶于皇帝对关宁铁骑的重视,

更惊讶于皇帝竟知道吴三桂家人被李自成扣押之事——这消息本该还未传到北京。

"老奴...遵旨。"王承恩深深看了皇帝一眼,转身去安排。朱棣独自站在夕阳下,

影子拉得很长。他望着远方,仿佛看到了二百多年前自己率领大军南征北战的岁月。

命运给了他第二次机会,这一次,他绝不会让大明在自己手中覆灭。"列祖列宗在上,

不肖子孙朱棣...不,朱由检在此立誓,必重整山河,再现大明荣光!

"淮安府的春日潮湿多雨,漕运总督衙门临时改成的行宫里,朱棣正伏案查看地图。

从北京突围已过半月,这一路南下,所见所闻令他触目惊心。"陛下,史可法大人到了。

"王承恩轻声禀报。朱棣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期待。史可法,

这个在历史上以死守扬州闻名的大臣,如今是他稳定南方的关键。"宣。

"史可法风尘仆仆地进来,看到端坐案后的皇帝,明显愣了一下。

眼前这位身着简朴龙袍、目光如炬的君主,与传闻中那个优柔寡断的崇祯判若两人。

"臣史可法,叩见陛下。"他恭敬行礼。朱棣起身相扶:"爱卿平身。非常之时,不必多礼。

"史可法起身,忍不住问道:"陛下...北京之事...""北京已陷。"朱棣声音平静,

却让史可法心头一震,"李自成僭号称帝,但朕还在,大明就还在。

"史可法眼中含泪:"臣等必誓死效忠陛下!"朱棣点点头,

指向地图:"如今当务之急是稳定江南。爱卿以为,该如何布置?

"史可法思索片刻:"臣以为当立即宣布南京为陪都,召集各路兵马勤王...""不妥。

"朱棣打断他,"李自成必会南下,南京无险可守。朕意已决,以淮安为临时行在,

在此整军备战。"史可法惊讶地看着皇帝。淮安虽为漕运枢纽,但比起南京,

无论规模还是防御都相差甚远。"陛下,淮安...""淮安水陆通达,可迅速调集漕粮,

又不像南京那样树大招风。"朱棣手指在地图上移动,"左良玉部驻武昌,可令他移师九江,

扼守长江;江北各镇兵马集结于徐州,互为犄角。"这番布置思路清晰,考虑周全,

史可法越听越惊。这哪里是那个刚愎自用又缺乏军事才能的崇祯皇帝?"陛下圣明!

"史可法由衷赞叹,"只是...朝中大臣多已南逃至南京,

是否..."朱棣冷笑一声:"那些尸位素餐之徒,不值一提。传朕旨意,

凡北京陷落前逃离者,一律革职查办!朕要的是能与大明共存亡的忠臣,

不是贪生怕死的懦夫!"这番话掷地有声,史可法只觉热血沸腾。多少年了,

大明终于又有一位杀伐决断的君主!"臣愿为陛下效死!

"朱棣拍拍他的肩膀:"朕任命你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整军备战。另,派人联络吴三桂,

告诉他,只要他忠心报国,朕不仅赦免他之前观望之罪,还许他世代镇守辽东。

"史可法领命而去后,王承恩才从屏风后走出,脸上满是复杂神色。

"陛下对史大人似乎格外器重。"老太监小心翼翼地说道。朱棣看了他一眼:"王承恩,

你有话直说。"王承恩跪倒在地:"老奴不敢妄言...只是...只是陛下自景山那日后,

判若两人。老奴斗胆...陛下是否..."朱棣目光一凝:"是否什么?

""是否得了太祖托梦指点?"王承恩额头触地,"老奴见陛下用兵如神,治国有方,

恍如...恍如成祖再世..."朱棣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随即哈哈大笑:"好个机灵的老奴才!不错,朕在景山昏死之际,确得太祖皇帝梦中指点,

告知朕大明危亡在即,必须振作。"王承恩如释重负:"原来如此!

难怪陛下...老奴就说,陛下如今气度,与成祖实录中记载的一般无二!"朱棣心中暗笑,

这老太监倒是给了他一个完美的解释。他沉声道:"此事你知我知,不可外传。非常之时,

朕需借祖宗威名震慑群臣。""老奴明白!"王承恩连连点头,"对了陛下,

南京那边传来消息,

钱谦益等人正谋划拥立福王为帝..."朱棣眼中寒光一闪:"乱臣贼子!传令锦衣卫,

即刻逮捕钱谦益等一干人等!朕倒要看看,谁敢在大敌当前之时搞内部分裂!

"王承恩迟疑道:"陛下,钱谦益在江南士林中声望颇高,若贸然...""声望?

"朱棣冷笑,"国难当头,要的是能臣干吏,不是沽名钓誉之徒!速去办理!""老奴遵旨!

"待王承恩退下,朱棣独自走到窗前,望着运河上往来的船只。二百多年前,他迁都北京,

以天子守国门;如今,他却要从南方开始重振大明。历史何其讽刺。但朱棣不是朱由检,

他绝不会坐以待毙。李自成不过一时得势,建州女真才是心腹大患。想到这里,他回到案前,

提笔写下一道密旨,命人火速送往辽东。三日后,淮安校场。朱棣一身戎装,

亲自检阅新组建的"御营新军"。这支三千人的部队,

是他从突围带出的精锐和沿途收编的边军混编而成,全部装备新式火铳。"放!

"随着朱棣一声令下,前排士兵齐齐开火,硝烟弥漫中,百步外的木靶应声而碎。"轮换!

"第二排士兵迅速上前,第一排退后装填。如此循环,火力连绵不绝。

史可法和一众将领站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这种火器战术,他们闻所未闻。"陛下,

这..."史可法忍不住问道。"三段击。"朱棣简短解释,

"当年戚继光曾用类似战术抗倭,朕加以改良。火器乃未来战场主宰,必须善加利用。

"众将面面相觑。戚继光?那都是一百多年前的事了。皇帝何时对军事史如此精通?

朱棣不理会众人疑惑,继续操练部队。他亲自示范持铳姿势,矫正士兵动作,

俨然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报!"一名传令兵飞奔而来,

"李自成派大将刘宗敏率五万大军南下,已过徐州,直奔淮安而来!"校场上一片哗然。

五万对三千,实力悬殊。朱棣却面不改色:"来得正好。传令,全军备战,

朕要亲自会会这位'制将军'。"史可法急忙劝阻:"陛下万金之躯,岂可轻冒矢石?

臣愿代陛下出征!"朱棣摇头:"不必。朕已有破敌之策。"他指向地图,

"刘宗敏必走官道,明日午时当至仪真。此处运河迂回,两岸芦苇丛生,正适合设伏。

"他详细布置战术:以一千精兵正面诱敌,火器部队埋伏两岸,待敌深入后前后夹击。

众将越听越惊,这战术布置之精妙,远超他们想象。"陛下神机妙算!"史可法由衷赞叹,

"只是敌众我寡...""兵不在多,在精;将不在勇,在谋。"朱棣淡淡道,

"刘宗敏有勇无谋,五万乌合之众不足为虑。按朕计划行事即可。"众将轰然应诺,

信心倍增。皇帝如此成竹在胸,他们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当夜,朱棣独自在行宫后院练剑。

月光下,剑光如水,虽用的是崇祯的身体,但前世积累的武艺仍在,只是需要重新适应。

"陛下好剑法。"王承恩不知何时站在廊下,眼中满是惊叹。

朱棣收剑入鞘:"老奴还没休息?"王承恩上前,递上汗巾:"老奴见陛下连日操劳,

实在放心不下。陛下...真的要与刘宗敏正面交锋?"朱棣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怎么,

连你也不信朕?""老奴不敢!只是..."王承恩犹豫片刻,

"老奴总觉得陛下近来...太过操劳。自景山那日后,陛下似乎就没好好休息过。

"朱棣望向北方,那里有他曾经的都城,如今陷于敌手:"大明江山危如累卵,

朕哪有时间休息?"王承恩突然跪下:"老奴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说。

""陛下...真的只是得太祖托梦指点吗?"王承恩声音发颤,"老奴侍奉陛下二十余载,

从未见陛下习武,可方才那套剑法,分明是军中上乘武艺..."朱棣目光一凝,

随即笑道:"你倒是眼尖。不错,朕自幼偷偷习武,只是不为外人所知罢了。

"王承恩将信将疑,但也不敢多问。朱棣拍拍他的肩:"放心,朕还是朕。

只不过..."他望向星空,"国难当头,不得不拿出真本事了。"次日午时,仪真运河畔。

一切如朱棣所料,刘宗敏率大军沿官道而来,气势汹汹。当他们进入伏击圈时,

明军突然发动攻击。两岸火铳齐发,刘宗敏军顿时大乱。

这支农民军何曾见过如此密集的火力?前排士兵如割麦般倒下,余者四散奔逃。"杀!

"朱棣亲率骑兵从侧翼杀出,直取刘宗敏中军。他身先士卒,剑光过处,敌兵纷纷倒地。

将士们见皇帝如此勇猛,士气大振,喊杀声震天动地。刘宗敏大惊失色,慌忙组织抵抗,

但为时已晚。明军火器部队第二轮齐射后,农民军彻底崩溃,丢盔弃甲而逃。

战斗持续不到一个时辰,五万大军竟被三千明军击溃,死伤过万,被俘数千。

刘宗敏仅率百余亲兵狼狈北逃。"陛下神武!"明军将士齐声欢呼。朱棣勒马立于战场中央,

看着四处逃散的敌军,心中稍安。这只是开始,他告诉自己。

李自成、张献忠、建州女真...一个个敌人还在等着他。"传令,全军休整三日,

然后..."朱棣目光坚定,"兵发南京!"南京城,朝阳初升。

朱棣站在紫禁城奉天殿前的丹陛上,俯视着跪伏在地的文武百官。

这座他祖父朱元璋建造的宫殿,二百多年后依然气势恢宏,只是殿角的漆色已经斑驳。

"平身。"朱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百官起身,却不敢直视皇帝。

自淮安大捷后,这位曾经优柔寡断的君主已在他们心中变成了一个陌生而威严的存在。

"钱谦益。"朱棣突然点名。站在队列中间的钱谦益浑身一颤,

慌忙出列跪倒:"臣...臣在。"朱棣冷冷注视这位东林党领袖:"朕听闻,

你曾言'水太凉',不肯投水殉国?"殿内瞬间寂静。钱谦益面如土色,

额头抵地:"臣...臣...""又听闻,你与阮大铖等人密谋拥立福王?

"朱棣继续问道,每个字都像刀子般锋利。钱谦益汗如雨下,不敢作答。

站在一旁的阮大铖也扑通跪倒,连连磕头。朱棣突然拍案而起:"国难当头,尔等不思报国,

反而结党营私,谋立新君,该当何罪?!"这一声怒喝如雷霆炸响,震得殿梁嗡嗡作响。

几名年迈的大臣竟吓得瘫软在地。"陛下饶命!"钱谦益哭嚎着,

"臣一时糊涂...""糊涂?"朱棣冷笑,"朕看你们清醒得很!来人,

将钱谦益、阮大铖等一干人等押赴市曹,即刻处斩!家产充公,族人流放琼州!

"锦衣卫立刻上前拿人。钱谦益瘫软如泥,被拖出大殿时留下一道水痕——竟是吓得失禁了。

其余大臣噤若寒蝉,无人敢言。朱棣目光扫过众人:"还有谁想当'从龙功臣'?站出来,

朕成全你们!"殿内落针可闻。朱棣这才缓缓坐下:"非常之时,当用重典。

朕今日杀一儆百,望诸位爱卿引以为戒。"他语气稍缓:"然治国不能只靠刑罚。史可法。

""臣在。"史可法出列。"朕命你为内阁首辅,全权负责朝政整顿。凡北京陷落前逃离者,

一律革职;有才能者,不论出身,皆可擢用。""臣遵旨。""左良玉。

"站在武官队列最前的左良玉傲然出列,只是微微拱手:"陛下。

"这无礼举动引得文官们侧目。左良玉手握重兵,向来跋扈,即便对崇祯也不甚恭敬。

朱棣却不以为忤,反而露出一丝笑意:"左将军镇守武昌有功,朕加封你为宁南侯,

总督湖广军务。"左良玉明显一怔,他本以为新皇会打压自己这个军阀,

没想到反而加官进爵。"这..."他一时不知如何回应。朱棣继续道:"不过朕有个条件。

"他站起身,走到左良玉面前,"你的部队必须按新军标准改编,火器配备不得少于五成。

军饷由朝廷直接发放,不得再向地方索要。"左良玉眉头紧锁:"陛下,

湖广贫瘠...""贫瘠?"朱棣轻笑,"去年仅武昌一府就征收税粮三十万石,

左将军私库中怕是不下百万吧?"左良玉面色大变。这等机密,皇帝如何得知?

朱棣拍拍他的肩膀:"朕不追究过往,只问将来。若将军忠心为国,

富贵与共;若阳奉阴违..."他声音一冷,"朕的刀,不认人。"左良玉额头见汗,

终于单膝跪地:"臣...遵旨。"朱棣满意地点点头,回到龙椅:"即日起,

设立三大战区:江北战区由史可法兼任总督,防备李自成;湖广战区由左良玉负责,

震慑张献忠;辽东战区..."他顿了顿,"朕已传旨吴三桂,若他肯忠心报国,

许他世代镇守辽东。"这番布置井井有条,众臣无不叹服。只有王承恩站在一旁,

眼中闪过一丝疑惑——皇帝何时对各地钱粮兵马如此了解?退朝后,

朱棣在御书房召见了郑芝龙派来的密使。"你家主子怎么说?"朱棣直接问道。

密使跪伏在地:"回陛下,郑将军愿效忠大明,但求陛下允准一事...""说。

""求陛下赐海上贸易专营之权,并...并赦免往日走私之罪。"朱棣笑了。郑芝龙,

这个东南沿海的海盗王,掌握着当时亚洲最强大的私人海军,正是他急需的力量。"准了。

不仅如此,朕还要任命他为靖海将军,总管大明水师。

但有个条件——他必须协助朝廷重建海军,三年内打造一支可远征南洋的舰队。

"密使惊愕抬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历代大明皇帝都视海洋为畏途,

这位君主却要远征南洋?"怎么,有问题?"朱棣挑眉。"不不,小人这就回去禀报!

"密使连连磕头。待密使退下,王承恩忍不住问道:"陛下,郑芝龙乃海盗出身,

信用堪忧啊。"朱棣走到窗前,望着长江方向:"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人。

海权乃未来争霸关键,朕必须未雨绸缪。"王承恩若有所思地点头,

忽然瞥见案上有一张朱棣刚才写了一半的纸条,上面隐约可见"永乐"二字,

但已被墨迹涂改。老太监心头一跳,急忙移开视线。一月后,南京郊外大校场。

朱棣亲自检阅新组建的十万大军。这支军队以淮安带来的三千精锐为骨干,

吸纳各路勤王兵马整编而成,全部按照新式标准训练。"放!"随着令旗挥下,

五千火铳手分三排轮射,枪声震耳欲聋,硝烟弥漫。远处设置的木靶瞬间被打得千疮百孔。

观礼台上,各国使节面色大变。这种火力密度,远超欧洲最先进的军队。"变阵!

"号角声中,部队迅速变换队形,骑兵从两翼包抄,模拟实战场景。整个演练如行云流水,

看得众将热血沸腾。"陛下治军有方,臣佩服。"史可法由衷赞叹。

朱棣微微点头:"这只是开始。传旨,即日起在扬州、武昌、福州设立三大武备学堂,

招募良家子弟入学,培养军官。"他转向身旁的传教士汤若望:"汤先生,

朕请你督造的红夷大炮,进展如何?"汤若望恭敬答道:"回陛下,首批二十门已完工,

威力远超现有火炮。""好。"朱棣满意地说,"即日起在南京设立军器局,专事火器研发。

凡有改进火铳、火炮者,重赏!"众臣面面相觑。皇帝对火器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检阅结束后,朱棣单独留下了史可法和左良玉。"两位爱卿,朕有要事相商。

"朱棣摊开一张巨大的地图,"据探马报,李自成在北京倒行逆施,

已失民心;而建虏多尔衮蠢蠢欲动,随时可能入关。"他手指点在山海关:"吴三桂是关键。

朕已命人护送其父吴襄南下,又派密使携重金前往联络。若吴三桂能拖住建虏,

待朕平定江南,便可北伐。"左良玉皱眉:"陛下,李自成号称百万大军,

建虏也是虎狼之师,我军...""李自成乌合之众,不足为虑。"朱棣自信地说,

"建虏虽强,但朕已有应对之策。"他指向地图几处关键位置,"届时兵分三路,一出山东,

一出河南,一出山海关,三面夹击..."这番战略布置精妙绝伦,

史可法和左良玉越听越惊,同时也热血沸腾。若按此计划,收复中原并非不可能!

"陛下雄才大略,臣等愿效死力!"两人齐声表态。朱棣点点头:"史爱卿负责江北防务,

务必确保南京安全;左将军即刻回武昌整军,随时准备北上。三月之后,

朕要看到一支能征善战的大军!""臣遵旨!"待二人退下,朱棣长舒一口气,

揉了揉太阳穴。这具身体毕竟不如自己前世那般强健,连日操劳已让他感到疲惫。"陛下,

该用膳了。"王承恩轻声提醒。朱棣摆摆手:"不急。朕让你查的事如何了?

"王承恩压低声音:"回陛下,已查明南京官员中与李自成暗通款曲者共十七人,名单在此。

最新章节

相关推荐
  • 为他穿上婚纱
  • 我是杀手,你请我做保镖小说
  • 笔仙诡局
  • 只待千帆尽陆灵玲出拘留所后续
  • 我为你穿婚纱
  • 上门后,我被男友妈妈赶出家门
  • 穿越却沦落为冷宫弃后
  • 愿一切爱都来得及
  • 撕碎平妻书:自立女户打脸记
  • 直播圈钱,榜一大哥大姐们就宠我!
  • 小姨说我爹死娘不要,我彻底和娘家划清界限
  • 侄子爱驯狗